⚠️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亞南極觀鳥基地|南佐治及南三文治島概錄

在網誌開初的2012年我曾介紹過南佐治及南三文治島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南極企鵝郵票,巧合地當年他們就發行了第四輯「世界自然基金會」郵票,然而我未有一同介紹。這次我就集合這幾年發行的5套雀鳥郵票用一篇文章以講一下這個亞南極鳥類觀察基地。
如上面引言所言,南佐治在2012年第四度發行「世界自然基金會」郵票,這次雖然又再次是雀鳥物種,卻是四種不同的綱目的海鳥。今次我不打算再訂購實寄首日封了,而是用自己在列支敦士登集郵處訂購的空白首日封,縱使郵票並非為世界自然基金會50週年而發行。留意一下信封上祇有四種物種分別是70p的南極燕鷗(Antarctic Tern)、60p的南喬治亞鸕鶿(South Georgia Shag)、95p的褐賊鷗(Brown Skua)和£1.10的黑背鷗(Kelp Gull)。如之前一樣今次也有印行小版張,但小版張上的郵票與版票的分別卻是沒有邊框,除此之外也發行了一幅褐賊鷗的小型張。

小型張我沒有訂購了,畢竟在衡量過後其實郵票已經滿足了需要,但既然是自己貼好才寄去當地蓋銷,我就特別請求他們把掛號郵件收據一同寄回。就如2012年時一樣,他們仍然使用傳統的掛號標籤,這反映到了收據上面;而國際標準的條碼標籤則到達福克蘭群島史丹利港時才補上,注意一下收據上的郵戳已呈損毀狀態。

南佐治及南三文治島除位處南大西洋中心外也正好在南極輻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之南邊,簡單而言是亞南極地區,該處因其海洋流動而令到海產多元化亦是大部分信天翁或海鳥活躍地帶。南佐治及南三文治島當然也是各種海鳥停留和生殖點,在他們沒有多少人文科學的題材可供發行郵票的情況下,差不多每年都會發行一至兩套雀鳥郵票了。在2015年他們就發行了《信天翁》(Albatrosses)郵票以繪畫形式描繪四種可以觀察到的信天翁:黑眉信天翁(Black-browed Albatross)、灰頭信天翁(Grey-headed Albatross)、淡額黑信天翁(Light-mantled Albatross)和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這次我有訂購如上圖的首日封並嘗試製作兩幅原圖片,不過在此之後我沒有再製作南佐治的原圖片了。
又過五年他們第五度發行「世界自然基金會」郵票,然而這卻是至目前為止最後一套,大概原因是失去了集郵代理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聯繫,或者是他們開始側重於英國的觀鳥組織英國皇家保護鳥類學會(RSPB)。今次重新祇以單一物種來發行四枚郵票,都是企鵝目的馬可尼企鵝(Macaroni Penguin),似乎由於是單一物種,這次的小全張就並不吸引,我再次把小全張跳過並沒有選購。

實寄封和左邊2012年的一枚差不多作法,惟今次我要求返回福克蘭群島史丹利港時補上一個過路的郵戳在條碼標籤上,不意外就做到了。另外巧合的今次蓋了2號日戳,就此我把當地的兩枚日戳都集齊了,祇是問題是以當地郵件流量為何需要兩枚日戳作日常使用?就此一說或者是1號戳在2012年時已經損壞而新刻製了新的1號戳,在2015年製作《星空軌跡》(Star Trails)信封時有看得出與左邊一枚的分別。

繼《地球冰失》(Frozen Planet)之後南佐治又再在2016年發行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郵票,這次是地球頻道(BBC Earth)的扎沃多夫斯基島(Zavodovski Island)節目,島嶼在1819年由俄羅斯人發展而因此有俄語名稱。這個無人小島雖非自然保護區但卻是不同種類企鵝的聚居地,很不意外的再次出現馬可尼企鵝和南極企鵝在郵票中。
最後一套是2019年發行的《回復悽息地》(Habitats Restored)郵票,這套郵票雖然有四枚雀鳥郵票,卻似乎祇有兩枚與票題相符,我就不標注他們的中文物種名稱了。不過要講的是請留意這篇文章中的掛號標籤號碼和郵戳日期,就是說明從這裡寄出的掛號郵件其實不多,大部分都是遊客從這𥚃寄出的明信片,如此通用郵票的£5面值是什麼用途值得深思。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Faux Tête-Bêche|真正的對倒圖案郵票

在集郵圈中有一個法語詞「Tête-Bêche」形容昔日印版錯誤倒置而令全版郵票當中某一枚印成相反方向,中文名稱作「對倒票」,及後因製作郵票冊甚至設計所需也有故意把郵票倒印,不過我在這𥚃不是說「對倒票」而是上下倒轉都看都是同一效果的「鏡像」(Reflections)郵票設計。


在上世紀,印刷郵票係要逐個印模在印曬板機中然後製成碑狀或是滾筒形的印版,才放上印刷機印刷,可以想像當製版工人

1998年瑞士與中國聯合發行的《萊芒湖與瘦西湖》郵票,瑞士一方小型張是以「鏡像」手法設計,留意中文字被倒轉了;而 西班牙在2020年《武漢肺炎》小型張就純粹是兩邊方向都有文字以製造「鏡像」效果。
「眼前一黑」把印模錯放方向便會整版郵票中有一枚形成相反方向。在十九世紀末的狂熱集郵者便引用了法語「Tête-Bêche」
一般所稱的「對倒票」其實是指兩枚郵票上下或左右並排情況下上下顛倒,早年通常都是印刷廠的錯誤導致,後來係郵務上目的或是集郵需要而出現,這是 瑞士1910年印行的其中一種對倒郵票。但這篇文章我要介紹的是「鏡像」郵票,除左邊的瑞士小型張外,近似設計的為數不多,例如2020年西班牙《武漢肺炎》小型張以及 2022年土耳其《倒影》郵票。
形容這些錯誤的對倒郵票,甚至在後來有郵政人員與印刷廠同流合污自己製作對倒郵票並據為己有。及至二十世紀開始,郵政局發現將郵票印成小冊既能方便顧客也方便自己清點存貨,或是製版上有其方便性,遂在全張郵票分開一半印成左右顛倒,這也當然也是一般所稱的「對倒票」。至近代大部分更是刻意印成對倒以博取集郵者購買雙份郵票,其實則樂趣欠奉。

不過我今次並非講什麼「對倒票」,因為這祇是集郵品上的趣味,以單枚郵票計算並沒有特別可言。我要講的是單一枚郵票的設計對倒,更準確的表達是「鏡像」,但要留意又並非絕對的「鏡像」。這次我找來了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的幾套郵票,我也曾嘗試找尋這兩個國家以外的郵票,看看有沒有相近的設計,很驚訝竟然沒有,但接近的設計是2022年土耳其印行的《倒影》(Yansimalar)或者2000年紐西蘭《鏡像風光》
(Scenic Reflections)郵票。

然而,雖然沒有太多單一枚「鏡像」郵票的例子,卻有設計者捨難取易以兩枚「對倒票」來設計整體圖案。 墨西哥在2019年的《世界郵政日》(Día Mundial del Correo)以「對倒票」展示寄信和收信一刻,祇是要提一提這個《世界郵政日》郵票係萬國郵政聯盟建議會員在當年十月九日發行他們設計的統一圖案郵票,就是唯獨墨西哥另行仿原圖風格自行設計。
列支敦士登在2016年為「Sepac」系列發行的《四季》郵票以抽象的圓點手法把郵票四角平分四種季節的系列顏色,特別之處無論是否有把郵票倒放其畫面並沒太大分別。
2018年9月6日發行的《瑞士撲克牌》郵票如果倒貼在信封是頗有趣味性,只是官封並未有此貼法。我就買一版作此實驗,順道用作把寄去的四葉草極限片退回。
瑞士2020年3月5日發行的第一季郵票其中一枚是幫助殘疾人士機構Pro Infirmis一百週年紀念郵票,郵票很有特色地再度以對倒形式設計,但全版郵票卻沒有打算這樣排列,那麼我就覺得不妨在首日封展示增添趣味。
瑞士在2021年11月11日與泰國聯合發行的建交90週年紀念郵票,如果細心留意的話,實際上瑞士兩枚郵票基本上都分別繪畫了巴克普湖和攀牙灣。第一枚是日景的巴克普湖,把郵票倒轉看的話,倒影影像其實就是攀牙灣黃昏景色;同樣地第二枚正看是攀牙灣日間景色,倒轉後倒影變成巴克普湖夜晚的景像。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明信片系列:突尼西亞篇

這篇文章之出現,完全是因為整個二月根本沒有好東西返回,而且三月天氣寒涼,山間障氣潮濕,並不適合作任何活動。為增加點擊率終找回多年前去突尼西亞時所寄的明信片貼一貼,説實話我是有點後悔買和寄太少了,而且當年竟然沒有在人跡罕至的小村發挖明信片或者乘機寄信回家真的錯失良機。
在五年前,我已在這𥚃簡單介紹過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及附近的世界文化遺產迦太基,今次重新整理介紹的是明信片,然而這十天的旅程其實所到之處不多,而且有些地方難以以一人之力可到,只能精選和順路程編排要到的景點了。作為旅客,首站必然到的是突尼斯,這個城市慨分法國統治時代的新城和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舊城 (Médina de Tunis),當然還有近年新開發的周邊地區。法國統治時代的新城從舊城區東面市中心的哈比卜.布爾吉巴大道 (Av. Habib Bourguiba)作主軸然後向南北方向擴散,大道兩旁至舊城區外圍都是法國時代的法式建築,至於舊城區西面則是阿拉伯人生活區域,雖然部分建築都有法國風格,但和東面法國人所建建築相比顯得較為混亂。我在突尼斯市只寄了兩張明信片,第一張是現代版的突尼斯,見到舊城區的入口法國門 (La Porte de France)和前面的哈比卜.布爾吉巴大道,大道兩旁和法國門後都是特色的法國建築,後面的舊城區都遮蓋了。第二張是翻印的黑白照片,是百多年前的法國門,可以見到門的兩則卻有不少建築,看來都是近年整頓被拆了。突尼斯還有一個不能不去的巴度博物館,裡面收藏不少古羅馬及迦太基時代的藝術品,當然是雕像和大型馬賽克拼圖,我在這裏買了一張湼普頓海神 (Le Triomphe de Neptune)馬賽克拼圖明信片,這巨大拼圖是博物館收藏品之一。
由突尼斯坐電車向東行,過了突尼斯湖便是著名的歷史遺址迦太基 (Carthage),記得不少的明信片只有這一張圖案面有印有地名,買明信片當然首先要挑選圖案面印有地名的,就算將來不記得這裡是什麼地方最少也有地名辨認。圖案面是迦太基國家博物館(即迦太基天主教堂 (Cathédrale de Carthage))外的羅馬柱遺跡和迦太基新市,背後是突尼斯灣 (Gulf de Tuins)。從迦太基再次登上電車,再過兩站便是著名渡假勝地西迪布賽義德 (Sidi-Bou-Said),這裡大多數建築都髹上藍和白色,有點像希臘聖托里尼,當然最大分別莫過於阿拉伯式大門。

離開突尼斯從北向南一直數,第一個是位於突尼西亞的東北城鎮比蕯大 (Bizerte),城鎮除了是突尼西亞最北城市外亦是非洲大陸最北的城市,好天氣時這裡還可以遠眺歐洲大陸。這裡亦是小漁村,舊城區出面便是停靠船艇的小灣,明信片上照片和水彩繪圖就是小灣和民居。離題一說,及後整個國家翻天、中東地區局勢不穩,曾去過的熱門旅遊熱點巴度博物館 (Musée du Bardo)及蘇蕯 (Sousse)均曾遭到恐怖襲擊,除國家出現動盪外更嚴重打擊旅遊業。據知香港旅行社曾一度暫停前往突尼西亞,而我亦因行動開始遲緩,已無心無力一個人去這些偏遠地方,相信將來應該沒有機會再踏足這個國家了。

雖然曾經去過蘇蕯,但可惜反轉整個舊城都沒有買到實景(而又標上地名)的明信片,實在奧惱。我只找到這張水彩畫明信片,沒有地名,離遠看似是蘇蕯的舊城和清真寺。蘇薩舊城區亦是突尼西亞其中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不過與突尼斯不同,蘇蕯舊市的街道並非在室內,而且比突尼斯細很多,並不容易迷失方向。我在這個有趣的舊城找到便宜的酒店,裏面的裝修很有六十年代的特色,當然更特別的是每早五點半都聽到清真寺的早禱廣播,如果接受不了晨早被打擾(留意可蘭經的音調有點令人昏昏欲睡),那就請移玉挑選位處海灘旁邊的有空調四星級酒店了。再往南走便是莫納斯提爾 (Monastir),這小城並非旅遊熱點,我在這裡的原因是從蘇蕯返回突尼斯時順道經過。莫納斯提爾是突尼西亞國父即首任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出生之地,當他去世後突國在莫納斯提爾建一紀念館並將國父在這𥚃下葬。紀念館免費入場,但如要拍攝的話便要購買拍攝票(突尼西亞全部博物館都需要拍攝票,當然亦可適量金錢收買職員),我並沒有買拍攝票不過偷偷拍下布爾吉巴的棺工了。明信片便是哈比卜.布爾吉巴紀念館和出面的廣場。其實去突尼西亞遊覽的話絕少人會錯過傑姆 (El Jem)的羅馬帝國時期所建的競技場,這個聲稱是世界三大競技場之一是唯一一個座落非洲(其餘兩個是意大利羅馬和卡普阿 (Capua))。只是競技場地台並不完整,以致有人認為競技場並未完成建築工程。

旅途中經過加貝斯和蕯發斯 (Sfax)都沒有找到明信片,而已臨離開時我在機場找到一張地圖明信片作個補償,一片包括全部突尼西亞景點。然後我又找到機場郵局把明信片寄出,可能已經是夜晚十點營業員已經打算睡了(機場郵局二十四小時營業),只好喊十分鐘左右才能把人喊出⋯可惜片沒蓋戳,白花心機。

我遊突尼西亞的路線是先完成突尼斯北面的景點,然後再坐夜班火車南下往泰塔溫 (Tataouine)再慢慢北上返回突尼斯,即是一晚之間由地中海氣候地區轉為沙漠氣候地區,夜班火車固定十一時半從突尼斯發車(在此強烈建議應選擇頭等,最少有暖氣),約上午四時半左右便到加貝斯 (Gabès)。加貝斯當年已經是突尼西亞鐵路最南一個車站,繼續行程往南或東行前往利比亞則需轉乘巴士。幸而車票往泰塔溫是包括由加貝斯往泰塔溫的巴士,不用擔心巴士仍然有空調設備,只是泰塔溫車站竟然在城外一公里處,只好坐的士(記得是順風車)去市區了,至於酒店⋯我想應該是民宅居多。我在泰塔溫根本找不到明信片,幸好我在突尼斯已買定了,又是一張照片加水彩畫的Chenini舊村落。Chenini位於泰塔溫以西,每日只有數班巴士經 Ghomrassen到Guermassa,然後再轉巴士前往。幸好當日酒店(民宅)有一意大利夫婦也是前往該處便乘搭順風車了。明信片上的 Chenini是山區的柏柏爾人昔日的洞穴村落,當然村落已經棄置而村民在山下建成現代化的小村。白色的建築是清真寺,可惜未能入內參觀。據我買回來的書籍介紹,洞穴是磨製欖油的地方,我真的在其中一個洞穴找到石磨。Chenini、Ghomrassen、Guermassa等都是沙漠邊緣地方,故此城外極為荒涼,不過話雖如此,如果是《星球大戰》迷應該對這些地方並不陌生,除了這些地方名都曾出現過片集外,該處的柏柏爾人舊村落:例如Ghomrassen附近的Ksar Hadada都曾經作為真實場景拍攝。只是這些地方政府投放資源不多,居民窮困,而且民風較為守舊,不過居民都很友善。Ghomrassen和Guermassa都因為只是小鎮交通不便沒有太多遊客, 所以明信片較為稀有了。沙漠邊緣地方還有一個地方極為值得去的地方是瑪瑪他 (Matmata),如果要由泰塔溫去就要先返回加貝斯再坐車前往,一般來說市鎮間的交通最便宜都是坐「共享的士」(Shared taxi,即坐滿十四人的小型巴士),而偏遠地區,例如我由瑪瑪他往十公里外(其實不算遠)的Tamezret則沒有交通工具,只可以步行(!)或截順風車了,幸好行了不久竟真有順風車。
瑪瑪他之所以出名在於昔日拍攝《星球大戰第四集:曙光乍現》出現的天行者在塔圖因星球的家園,這地下洞穴原本就是一間營運中的酒店,其實我也在這裏少住了兩天,住在山洞的感覺真的很特別,特別是夜晚有如與世隔絕一樣,不過夜晚望上天空是非常美麗,只是旅遊時應該是淡季(有可能已評為黑店),竟然只有我一位住客!明信片就是這酒店的客廳了,留意圖右仍然有拍攝電影時的裝置。
順道一提,漢莎航空班機有明信片提供,不幸我只拿到一張,圖案是漢莎機上刊物介紹的埃利亞斯.伯頓.福爾摩斯 (Burton Holmes)旅遊攝影書籍《Early Travel Photography: The Greatest Traveler of His Time》中的柬埔寨吳哥窟照片,當然要在德國寄出是不難的,因為機場就有郵資標籤機而書店就有郵票賣了,然後順道買一張法蘭克福明信片留念。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斯洛文尼亞雀鳥通用郵票系列

在歐洲不少國家都會把她們的某一款通用郵票以長期形式發行,例如葡萄牙每年都會發行一組通用郵票,但整個系列會維持三至五年,令全系列便有15至25枚之多;今次介紹的斯洛文尼亞雀鳥通用郵票便是持續了三年,不過三組郵票的設計不盡相同。


香港2006年通用郵票50元卷羽鵜鶘極限片,濕地公園原地日戳,日期當然是國際濕地日。
如果安排在通用郵票因每套數量已經十多枚故可以一次過選擇多種物種放進郵票中,並且圖案不會重複。可是以集郵者而言,

第二輯的極限片被誤蓋錯誤日期,浪費了!原片是奧蘭群島郵政《世界自然基金會:水鳥》專印片。
卻因通用郵票很多時都會是小票幅和高面值,便會感覺不值了!我還記得每次到郵局購買50元的卷羽鵜鶘心裏總覺得十分不安,畢竟50元可以吃一個普通的晚餐或工作一個小時多才賺得(以普通低層工作工資計算)吧。斯洛文尼亞的自動黏貼鳥類通用郵票自2014年開始到今年是第三輯,三輯設計並不相同且物種挑選非常隨意,看上去跟本不成系列,與斯洛文尼亞自使用歐元以後第一套植物通用郵票十分迴異。
斯洛文尼亞鳥類通用郵票第一輯首日實寄,此套第一版在巴林印刷,不過添印版已經在克羅地亞印刷,「齒孔」有分別。
第一套是無面值A、B、C、D及0,36歐元;第二套是用以配搭使用的低面值郵票;而今年發行的仍然是配搭使用的面值,不過面額較高而已。但無論怎樣,最高面值不過1歐元。記得去年在這裏已介紹怎樣製作,故不再重覆詳述,不過要提的是斯洛文尼亞發行通用郵票竟不順帶發行首日封,當然就更沒有首日特別郵戳了,故此製作封、片的效果失色不少。

去年製作的封、片曾出現意外,斯洛文尼亞集郵處竟然隨便蓋上一個日戳退回,而信封更是出現雙日期日戳,這令我十分奧惱。今年在製作新一輯時則以多重標籤指示蓋上正確首日日戳外更順道要求補做2015年的一輯以作替換。這些東西最後都適時返回,並且再沒有任何錯誤。
補做的第二輯首日封。
第三輯首日實寄封,不再以舊款植物郵票補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