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23年社會雖然回復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前一樣,不過已經人面全非,而網站一如網站通知所預告將不會再作恆常更新,惟這不等於完全終結,各位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舊文,我已經將全部文章重新編輯,最後仍然要感謝各位多年支持。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再見Frama|奧蘭群島新代郵資標籤

早幾年曾經在這裡簡單介紹過奧蘭群島的郵資標籤,這個地方和列支敦士登一樣仍然使用第二代Frama郵資標籤機,第二代機最大特色是面值可以自由選擇而第一代則是只有四種固定面值。


奧蘭群島自1996年起把安裝在瑪麗港郵政局外及集郵組專用的兩部郵資標籤機更換成第二代機,同時郵資標籤亦進入彩色印刷年代,標籤最大特色是每枚的左邊都有一銀色的粗綫以用作對準用途,同期有更換第二代機及有這種專印標籤的有瑞士、列支敦士登、希臘、梵蒂崗、丹麥等國家。不過郵資標籤機只收硬幤,使用量及方便程度始終不及傳統郵票,加上櫃台逐步電腦化可以直接打印標籤貼在信件上,不少國家迅速把機器淘汰。

奧蘭群島集郵組提供的照片可見郵資標籤的打印方法,原票背面並無印刷號碼。
隨時間過去,除了因為使用率不高,以卡付費的電腦化標籤外,機器隨歲月老化以致不少國家都把機器拆除以作後備零件,瑞士亦因本國Frama公司早已結束營運沒有零件供應,早數年全面淘汰除郵電博物館外全國各地的郵資標籤機,踏入2018年,
12


1 奧蘭群島及 2 芬蘭首套彩色印刷的郵資標籤,留意左邊帶有銀色對位綫,這條綫在使用二代機標籤均有出現,無獨有偶,這些標籤大部分都是在瑞士Courvoisier 以攝影凹版印刷。
僅餘使用Frama郵資標籤機的國家有冰島、列支敦士登和奧蘭群島,另外北非突尼西亞仍然擁有一部一代機在突尼斯中央郵局運作中(但經常卡幣已經進入荒廢狀態)。

2017年尾,奧蘭群島公佈新一年一度郵票發行計劃,其中3月發行一套蘭花郵資標籤,新標籤大小與其他地方電腦化標籤相約,面值則改為噴墨印刷。隨新標籤的發行,亦即是代表Frama郵資標籤機結束22年的服務,要享受這種古董老虎機的樂趣,只能去列支敦士登尋找了。
奧蘭群島Frama郵資標籤機2018年3月12日的尾日封,掛號郵資已飄升至13,5歐元了。
奧蘭群島新款郵資標籤首日實寄掛號封,列印方式和其他一樣。由於未能訂購一枚13,5歐元郵票(一次只可訂一套同一面值),故如要符資實寄需訂兩套2,25歐元郵票拼貼,原票在法國Cartor以彩色噴墨機印刷,質素一般。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延續七月之選|塞爾維亞《郵票日》及《保護野生動物》

去年的《七月之選》一篇介紹過人島的雀鳥郵票,期間我也下定決心把塞爾維亞的貓頭鷹郵票買到手,這套郵票我看上了很久了,而且四枚郵票之中我早在年內竟弄齊三枚明信片,只是我一直並沒有把握塞爾維亞集郵處會幫我蓋戳寄回,由於首次嘗試我都只買兩套作回程郵資和原圖片了。


郵票我是在網拍買的,計上郵費尚算合理,賣家從克羅地亞寄來都只是一星期而且貼上美好的城市風光郵票。至於塞爾維亞集郵處我並沒有以電郵聯系,始終我對塞族人有莫名其妙的戒心。另外在一月底我也真的買來了塞爾維亞的《郵票日:歐羅巴郵票60年》(Dan Marke: 60 godina izdanja,„Evropa”)及其他郵票,這套郵票上兩枚郵票都是昔日南斯拉夫時期發行的歐羅巴郵票,第一枚是1969年發行的《歐羅巴10週年》郵票,當年歐洲各國都是使用通用設計,甚無特色;第二枚是1978年的《寺院及歴史建築》,
南斯拉夫集郵處一封1972年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郵件,只貼單枚1972年發行的岩雷鳥 (Rock Ptarmigan)郵票,只是離發行首日不足兩個月,簡單漂亮!當然郵票是瑞士Courvoisier印製的。
南斯拉夫的兩枚挑選了哥魯拜克(Golubac)的古羅馬城堡和奧赫里德湖邊的聖瑙姆修道院 (Sv Naum, Monastery of Saint Naum)。

既然塞爾維亞「可以說是」延續著南斯拉夫的歷史,我就想集郵處應該和舊時一樣了,事實上他們的版張編排甚有南斯拉夫風格,有些系列亦從南斯拉夫時期伸延至今。其實更要命的是他們去年郵票日主題《歐羅巴60年》竟然就把南斯拉夫的兩枚票以票中票形式發行了。我在7月1日趁新郵票發行時一併把東西寄至塞爾維亞,實在喜出望外前兩天就回來了,這使我更有興趣放棄已準備放棄的英國郵票,換來更有樂趣(和便宜)的塞爾維亞郵票。

1978年南斯拉夫發行的《歐羅巴》原票,要介紹的是第二枚聖瑙姆修道院,這座東正教修道院建於八世紀初奧赫德里湖(Lake Ohrid)南岸。在1945年因馬其頓歸入南斯拉夫成為該國其中一個歷史遺跡,自馬其頓1991年獨立,修道院變成馬其頓一部分,奧赫德里湖早於1979年南斯拉夫時期被列為世界自然及文化雙遺產。
我在三月初時把明信片和回郵信封直接寄到哥魯拜克郵局了,其實在未寄出時都知道塞爾維亞郵局日戳雖然是鋼戳但質素強差人意,蓋原地郵局都是博彩心態。當然要避免巨大損失我都是找一枚便宜的明信片作了,今早收回時確實質素一般,尚算及格。

離題要說為何我想搞定塞爾維亞,就是因為塞爾維亞是「最後一個」從南斯拉夫脫離的國家。昔日的南斯拉夫郵票設計精美,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不少郵票都專程委託瑞士的Courvoisier 印刷廠以攝影凹版方式印製,在東歐的共產集團區域可説十分罕見,
哥魯拜克古羅馬城堡座落塞爾維亞東北多瑙河南岸,北岸則是鄰國羅馬尼亞。城堡及要塞建於十四世紀,惟城堡日久失修破敗,至近年才作重新修膳。哥魯拜克雖然有其歷史價值,但至目前仍處於世界文化遺產候補名單中。
在此之前都只有波蘭兩套郵票都是在瑞士印製。當然另一方面亦歸功於南斯拉夫政府當時對西方陣營十分開放,有不少集郵品都是由西方的集郵者製作,至南斯拉夫分裂政權後期Courvoisier 亦有間斷繼續為南斯拉夫、波斯尼亞黑塞哥維娜與及馬其頓印製郵票至2001年結束營業,不過後段的郵票大多以平版印製,失去了美感。話雖如此,我已經準備較大量製作塞爾維亞(及前南斯拉夫各國)的封片,完成後挑選再作介紹。
套寄《保護野生動物》原圖片的信封,可見四枚郵票中間是連著一附票,完全和南斯拉夫後期郵票編排的方式相同。
寄回《郵票日:歐羅巴郵票六十年》原圖片的信封,貼上多枚《郵票日》郵票,信封上的郵戳似乎比極限片清晰。
三枚原圖片分別是倉鴞 (Barn Owl)縱紋腹小鴞 (Little Owl)長耳鴞 (Long-eared Owl)都是歐洲常見的貓頭鷹,故明信片不難找。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從食到行|瑞士2010年代通用郵票

從2003年開始瑞士郵政全面以自動黏貼通用郵票取替傳統的背膠郵票,除了因為國內的印刷郵票廠商結業外,主要是因為自動黏貼郵票發展成熟,並且使用方便,當然隨之淘汰的還有使用近30年的Frama郵資標籤機。


隨經營近八十年的Hélio Courvoisier S.A. 因營運不善最終賣盤給英國Walsall;與及瑞士郵政自家印刷廠Die Post因產量不足而停運後,
2015年曾因為需求關係,瑞士郵政把1993年發行的山區湖泊系列的60c《塔尼湖》(Lac de Taney)捲筒郵票添印,成為2010年代唯一的背膠通用郵票。
瑞士郵票自2002開始便外判給荷蘭、法國、德國甚至中國大陸的廠家代為印刷郵票,縱使Walsall接手Courvoisier後曾在2003年以「Courvoisier」之名印刷過一組通用郵票《藥用植物》(Plantes Médinicales),惟質素不如人意,

2003年的《藥用植物》與2006年開始的《本地雀鳥》(Einheimische Vogel)通用郵票,系列至2009年完結共十枚中等面值郵票。
甚至出現不少錯體。在千禧年後法國和荷蘭印刷廠商都有能力印刷高質素自動黏貼郵票,故由2003年第四季度開始再度更新通用郵票《瑞士經典設計》(Design-Klassiker Schweiz),全以自動黏貼方式印製,自此瑞士通用郵票進入自動黏貼年代。直到2018年為止,共印行了九個系列的通用郵票系列,最後一個系列的《瑞士火車站》(Schweizer Bahnhöfe)係將所有面值的郵票圖案統一,惟至2022年卻因為郵費調整再度出現不同系列局面。
瑞士郵政發行通用郵票自上世紀初就分低面值和高面值郵票系列,2011年開始的是《蔬菜花》(Gemüseblüten)以逐步取代2006年開始發行的《本地雀鳥》郵票。這系列郵票看似是攝影圖片,不過從瑞士郵政官方原圖片看到全系列都是以膠彩繪畫,祇是細節位置因縮小而看不到。順便一提的是自2003年開始的所有自動黏貼通用郵票都係在荷蘭Joh. Enschedé印刷,故除集郵處賣給集郵者的所謂四方連外,全部都是統一格式。

另外雖然新通用郵票已發行,惟舊有的通用郵票仍然售賣至存貨販售完結,故直到多年後在網站上也可以購得《本地雀鳥》、《瑞士經典設計》或是《傳統水果》(Alte Obstsorten)高面值郵票或捲筒郵票。

《瑞士傳統工藝》(Traditionelles Handwerk in der Schweiz)高面值通用郵票至2011年發行餘下兩枚,所謂的高面值係由2法朗開始至5法朗,然而其實按當時瑞士郵政郵資,寄歐盟以外地係1,80法朗,其後同年4月1日更增至2法朗,不過卻沒有為外地掛號的6法朗資費發行郵票。
直到2014年瑞士郵政終於把用以作補資用的輔助低面值郵票更新,取代2008年發行的《穀物》(Getreide),巧合地同年九月亦再度把郵資調整,這個獨立的系列以磨菇(Pilze)作為主題。
自千禧年後瑞士郵政局窗口同時出現三組系列的通用郵票,這未包括仍在集郵處清單和網站上舊系列通用郵票,其實也甚為混亂。瑞士郵政由2016年起分三年共六期以《瑞士火車站》為題把全部三系列通用郵票統一,全系列共15枚郵票從補資面值10分到最高的5,30法朗,不過仍然沒有為國外掛號郵資6法朗印行一枚郵票。縱使整系列顏色比較深沉,但整體算是回到通用郵票的原點:以主顏色區分各種面值。圖案亦巧妙作出高面值是大城市中央火車站,中等日常用面值是一般火車站,而補資用最低面值四枚是鄉下地方的火車站佈局,另外發行完畢還附加一本套摺。

至2022年,瑞士郵資又再調整,與往日不同的是他們另行再開兩個新系列:日常用的《河流景觀》(Schweizer Flusslandschaften)和補資用的《硬幣》(Münzen),通用郵票再度不統一。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香港2017年郵品回顧

每年一度的文章又來了,今次仍然是一篇過介紹去年曾經製作的香港郵票,很無奈最後一套《香港館藏選粹:竹刻》的首日封似乎寄失了,令去年藏品並不完整。基於很多因素之下,去年多套郵票都只是簡單製了一枚首日封便算了,省卻無謂時間和金錢,除非有相關原地,一般來說只蓋日戳的首日封吸引力始終有限。
1月7日|《歳次丁酉:雞年》,朋友贈送的一枚十二年前的明信片,可惜貼票時忘記遮蓋卡片上的年份,實在遺憾。另外感謝數位朋友的贈片和協助,全年共炮製了九枚(的確是九枚,算多了)極限片,這篇是一個總結。

10月17日|《旗袍》;考眼力的一枚極限片。

4月25日|《活化香港歴史建築(二)》

6月13日|《數字颱風信號百週年》;巧合去年颱風「天鴿」正面吹襲香港及澳門,兩地均發出或懸掛十號颶風信號,除造成廣泛破壞澳門更有十人因颱風死亡。極限片銷加連威老道(GAV)原地日戳,香港天文台早於十多年前取消懸掛颱風信號,改以電台發出警報。

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週年》
7月18日|《兒童郵票─人體五感官》
8月17日|《香港珍稀植物》
9月19日|《香港主題購物街》,套票中三枚油蔴地果欄、廚具街(上海街)和玉器市場原地均為九龍中央郵政局(KCL),其餘金魚街(西洋菜南街)和花墟(花墟道)為旺角與及藥材街(高陞街)為上環。承蒙朋友協助,得到花墟和油麻地果欄極限片,當然要銷原地旺角(MGK)和九龍中央(KCL)首日日戳。
9月5日|《饒宗頣教授畫作及書法》